上章说到浩成在谈玮的计策下,准备在1144年正月初四举行登基大典。
话说浩成与诸位在垂拱殿,讨论登基之事。首先就是立国号的事,毕竟成立新朝,就该与前朝不同,而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国号,大都以开国君主旧时的封地或封号为名。如刘邦曾在秦末农民战争时期被封为汉王,故将新王朝定名为“汉”。东汉末年曹操曾被加封为“魏王”,故其子立国号为“魏”杨坚袭爵“隋国公”,称帝后国号“隋”而李渊在隋朝时袭封“唐国公”,故其建立的王朝国号为“唐”。
宋太祖赵匡胤之所以将国号定为“宋”,也是受到这种封建传统的影响。赵匡胤在后周时虽未被封侯、封王,但他曾被授为归德军节度使,其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于是定国号为“宋”。即位诏书中就说:“汉唐开基,因始封而建国,故宜国号大宋。”
而且“宋”国号的由来,其中还受到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的影响。自战国时邹衍提出“五运推移”学说之后,历代封建王朝都希望自己统治长久,德运胜过前朝。赵匡胤取代后周后,因周的德运是“木”,木生火,所以新王朝应该是火运,才能胜过周朝。按照当时对天文分野的解释,宋州所在之地与二十八星宿中的心宿相对应,而心宿中的心宿二又被称为“大火”,正与新王朝“火运”相对应,赵匡胤也正是在被授为归德军节度使后才很快“黄袍加身”的,因而他把这里选做自己的龙兴之地,把宋州之“宋”作为新王朝的国号,并宣布“定国运以火德,王色尚赤”。在即位后他为了表达自己对上天眷顾的感激,还将宋州改为“应天府”,成为宋朝的“南京”,而火神也成为宋朝君臣崇拜祭祀的重要神祗。
此外,宋州即商丘早在西周时就是宋国的都城,对古代王朝的尊崇和借重也是赵匡胤君臣选择“大宋”作为新王朝国号的重要原因。
由于浩成之前就酷爱明朝,是一名铁杆的明粉。最重要的是对当时的儒生、士大夫来说,他们认为明是光明,分开是日月,古代的祭祀礼制相符。而且拿阴阳五行来说,南方为火,神是祝融北方为水,神是玄冥,如今中国外患大多处于北方,正好应了阴阳五行相克的道理。所以便决定立国号为“大明”这里纠正一下,历史上明太祖朱元璋定的国号是“大明”而不是“明”。
当然对外也可称中国,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指的是当时天下的中心洛阳,同时又以“华夏”、“中华”、“中夏”、“中原”、“诸夏”、“诸华”、“神州”、“九州”、“海内”等的代称出现。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书经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华”,是指华丽、兴旺也有说上古华、夏同音,本一字。左传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是指汉服,夏指行周礼的大国,故中国有礼仪之邦、衣冠上国之美誉。
而汉语中的“中国”一词,最早指西周京畿成周,今洛阳地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则称为四夷,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汉代始建蛮夷邱,并使汉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馆
至于服装嘛,之前燕地的百姓,尤其是唐代袒露装的女装服装,所以老百姓男装服装暂时不变,女装则大力转为唐代袒露装为主。至于皇后,后宫嫔妃等的服饰则改为:皇后常服,戴龙凤珠翠冠、穿红色大袖衣,衣上加霞帔,红罗长裙,红褙子,首服特髻上加龙凤饰,衣绣有织金龙凤纹,加绣饰。凤冠是一种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
早在秦汉时期,就已成为太后、皇太后、皇后的规定服饰。新朝的凤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后妃所戴,冠上除缀有凤凰外,还有龙、翚等装饰。如皇后皇冠,缀九龙四凤,大花、小花各十二树皇妃凤冠九翚四凤,花钗九树,小花也九树。
另一种是普通命妇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缀龙凤,仅缀珠翟、花钗,但习惯上也称为凤冠。
而皇帝的服装有所变化,尤其是常服。常服又称翼善冠服,即头戴乌纱折上巾又称乌纱翼善冠,身着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绣有金盘龙纹样,玉带皮靴。此服用途较多。服装以黄色的绫罗,上绣龙、翟纹及十二章纹。
而且新朝皇帝衣服身上龙的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种动物的局部特征,头如牛头、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虾眼、鼻如狮鼻、嘴如驴嘴、耳如猫耳、爪如鹰爪、尾如鱼尾等等。在图案的构造和组织上也很有特色,除传统的行龙、云龙之外,还有团龙、正龙、坐龙、升龙、降龙等名目。
至于文武官员服饰嘛,由于之前先帝赵构时期便听从浩成的建议将全国的军制,官制改为明代官制,军制。浩成成立新朝又将此制度更为完善,包括品级,官员服饰也基本上承袭明代官员服饰标准。
锦衣卫仍然是飞鱼服、绣春刀配置,当然这一切也是由于浩成对明代的服饰颇有研究,加之浩成穿越之前就曾为教育机构的市场人员到大学招留学生,特别是与学服装设计的学生打得交道居多,所以互补不足,丰富了浩成对明代服饰的知识补充,新朝除了百姓的衣服没有大的改动之外,其余的基本上照搬明代服饰。
至于甲胄嘛,中国甲胄经过先秦的发轫,秦汉的初成,南北朝的革新,隋唐时期的大成,宋代的巅峰。而宋代的胄甲,大体继承晚唐五代的服式略有变化。
甲胄在承袭唐朝的基础上又进行了革新,工艺考究,形制统一,说是艺术品也不为过。在外观和审美上达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换言之唐宋朝盔甲基本结构相同,在结构划分上属同一类盔甲,属于典型的汉甲,也是最符合我们认知的古代中国盔甲,代表着汉甲的最高峰。
北宋初年的铠甲,据宋史兵志记载,有金装甲、连锁甲、锁子甲、黑漆顺水山子铁甲、明光细网甲等多种铁甲还有一种以皮革作甲片,上附薄铜或铁片制成的较轻便的软甲。主要铠甲为乌锤甲、朱漆山文甲、黑漆顺水山文甲、金漆铁甲为主。
乌锤甲在唐朝即被记录在唐六典之中,是唐十三铠之一,因其甲片似小锤得名,被宋沿用。唐宋的甲胄有个特点就是有袍肚,唐朝被称为抱肚。头盔是凤翅兜鍪,自带护肩。整体形制将腿裙与前胸后背连接为一体。
朱漆山文甲:山文甲同乌锤甲一样,也是承袭自唐朝的甲胄,名气比乌锤甲更大,同明光铠一起成为汉甲典范的代表,配备的头盔也是凤翅兜鍪,区别是凤翅更大,护腹处还有兽首,更为华丽显眼。胸背腹腿同样连成整体,胸甲分为左右两片。
黑漆顺水山文甲:形制与唐代山文甲基本相同,这款兜鍪与上面略有不同,两边凤翅略小,但兜鍪上镶嵌着精美的花纹,相当漂亮,整体看更为紧凑,将领佩戴显得很精神。甲片也有差异,呈十字形编缀。
金漆铁甲相比前面几款甲胄要简化了不少,肩部和护腹处没有了兽首,看上去气势要弱了许多,区别最明显的地方是头盔,铜盔形如凉帽,与凤翅盔风格差异明显。
新朝军队普通士兵,可以广泛大量地使用锁子甲,须知在唐代还要靠西域进贡的锁子甲。如今浩成广开海路,以及大量发展贸易,来了不少西域商人,加之燕地原本军工业就极其发达,所以新朝可以批量制造。
总而言之,新朝的铠甲基本上不变,最重要的一点,务必做到每个普通士兵皆有精良的铠甲。当然个别高级将领对铠甲要特殊要求外
至于军队制度这块基本变化不大,只不过将燕军的班,排,连,营,团,旅,军制度推广全国。只不过将“节度使”这一职位升为军长之上,类似与后世的军区司令,当然新朝的节度使军管军不管民,除非有特殊任命,说白了就是职能不变,名称改变,方便军队指挥。
至于军衔这块,中国自古就有,比如明代的武散阶共计30阶,以及勋级中的文勋十级、武勋十二阶,以及爵位等都有对应的品级一到九,数字越小品级越高,地位越高。
比如排长、副排长军衔为六品与从六品,可授忠显校尉,忠武校尉,云骑尉,武骑尉。以此类推,班长不设军衔。再往上就是伯爵、侯爵、公爵、王爵。
由于之前就全国就已经实行了明代军制、军职,所以浩成只是将军衔保留,管理军队的名称则用班,排,连,营,团,旅,军制度管理。两者相结合。
而六部嘛,原本六部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浩成为了方便管理,结合后世所学,略微修改。
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尚书与侍郎改为部长与副部长,职能不变,名称改变。
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所以户部尚书与侍郎改为部长与副部长,也是职能不变,名称改变。
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所以户部尚书与侍郎改为部长与副部长,礼部改为外交部,也是职能不变,名称改变。不过浩成却把礼部中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的职能独立出来,并入教育部。
兵部职掌全国军卫、武官选授、简练之政令,浩成把它改为国防部,职能具体化,所谓国防就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而国防部的职能就是这些。
刑部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刑部的具体职掌是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会同九卿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刑部也是将尚书与侍郎改为部长与副部长,职能不变,名称改变。
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职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凡全国之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包括军器、军火、军用器物等,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无不综理,并主管一部分金融货币和统一度量衡。也是将工部尚书与侍郎改为部长与副部长,礼部改为外交部,也是职能不变,名称改变。
但浩成将工部职能中的军器、军火、军用器物以及军器局、兵仗局合并入原燕军装备部。
而五军都督府掌天下兵马大权,主导国家军事建设,每个都督府分别管辖各省的一批都指挥使司即卫所最高长官“旅长”。从职能来看,相当于现在的五大战区。但五军都督府必须由皇帝执掌,由皇帝直接担任五军都督府最高职位。
浩成认为军队应该是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武装集团,因为只有高度的集中统一才有较强的战斗力。对增强军队战斗力有利,而统一于文官的兵部又不会对皇权构成威胁。
浩成又设立监军和参谋,这里的监军可不是太监。中国古代的监军不是一个固定职务,都是临时任命,他们代表朝廷协理军务,督察将帅。总之不管怎么说,这时的监军,都是由朝廷的大臣来来临时担任此职务。他们的作用就是监视、督察军队,具体一点就是以监督军事主将为目的,并没有战场的指挥权和决定权的。
春秋时期,司马穰苴砍掉监军庄贾脑袋,并没有丝毫的犹豫和踌躇。因为那时的监军“根”还没有那么硬,权力还没有那么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监军在军队中获得的的权力越来越大,最后竟有了生杀大权。
而宋代设有路“都监”,掌管本路禁军的屯戍、训练和边防事务。有州府“都监”,掌管本城厢军的屯驻、训练、军器和差役等事务。资历浅的武官担任“都监”职务时,称“押监”。
而浩成统一改变了下,班长到连长设“押监”,营长设“都监”,营长以上设“监军”,军以上设“监军使”,名称不同,职能相同。每支部队设置的“押监”,“都监”,“监军”,“监军使”皆属于军队编制,归五军都督府管辖。
“押监”,“都监”,“监军”,“监军使”主要职能为:
1、在部队定期给将士宣传爱国守土思想,以及效忠皇帝的思想。总之先效忠皇帝,再效忠国家。
2、贯彻执行军法,维护部队的纪律,保证部队的团结稳定和集中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