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我的家乡与水泊梁山下
长期以来,关于水浒传的作者究竟是施耐庵还是罗贯中在史上始终争论不休。
施耐庵12961370,原籍苏州,生于兴化,舟人之子,十三岁入私塾,十九岁中秀才,二十九岁中举,三十五岁中进士。三十五岁至四十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七十一岁或七十二岁迁兴化,旋迁白驹场、施家桥。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七十四岁。与罗贯中合著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这个看法已经给人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罗贯中是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并不存在争议。而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两部小说在语言形式上完全不用。前者用的是浅近的文言。后者却出之以通俗的白话。
在清代,也有人把前七十回给予施耐庵,把后五十回给予罗贯中。这仅仅是一种凭空的猜测,而且出现的时间太晚:只有在水浒传一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流行之后,它才可能在人们的头脑中萌生。
如果让我参与讨论,我更倾向于施耐庵是作者,是执笔人罗贯中是“编辑”,是根据历史事件整理作品的加工者。就如同现在一本书中署名的作者和责任编辑的关系。
从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罗贯中对于中国历史有多么厚重的研究和了解,三国志演义虽然属于作品,但是包含了志书的史学成分。施耐庵把他的巜水湖传交给罗贯中把关修改,更容易使水湖传贴近历史。作品虽然可以杜撰,但大背景和大原则不能脱离历史。而传记体更不能忽略这一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施耐庵是水湖传的著作权人。罗贯中参预了创作过程,是施耐庵的合作者的说法更符合逻辑。
根据大量历史资料显示。水浒传从广义上说是施耐庵、罗贯中二人合作的产品从狭义上说,施耐庵是巜水浒传的作者!
梁山西临黄河,东连京杭大运河,北濒东平湖,南近牡丹水乡的荷泽,湖河相通,水源充足,山水交错,气势宏大。随着年代的变迁,岁月的流逝,沧海成了桑田。到了清末民初,黄河决口带来的泥沙不断淤积,侵吞了大量湖面,到后来便只剩下一个时隐时现的东平湖,水泊梁山”只能成为历史上的名词了。经解放以后的逐步改造,昔日的梁山水泊已经成为阡陌纵横的农田。据说,在解放初期兴修水利和改造农田挖渠打井的时候,村民们确实在梁山附近的农田里挖出过古代的木质战船,不仅佐证了水泊的存在,也证明在梁山水泊着实发生过水上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