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class="tt-title">第121章 矩步引领,俯仰廊庙
前面我们将整个《千字文》的四个部分讲解完了。前面四个部分各部分都讲述了不同的内容:第一部分,我们从开天辟地开始万物伊始,从人类出现讲到了文明的形成,从贤德的禅让讲到王道治国的理念与美好社会。第二部分,我们讲的是人的品行的修炼,以及这些品德的意义所在。第三部分,我们讲的是截至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的伟大基业以及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基业的古圣先贤们。而最后的第四部分,我们讲的是心性的修炼,如何才能做到第二部分品质的要求和如何才能够像古圣先贤那样为家族、为民族的发展与传承做出贡献。这四部分构建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讲解了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基业的文化核心和民族精神底蕴,介绍了一代代杰出的英雄人物以及他们的事迹,分析了人们怎样修炼自己的品质和心性才能够造福于家族、社会,让整个中华民族薪火相承,永远不朽。
今天我们来到了《千字文》的结束语。为什么把这部分称之为结束语,而不把这部分称之为第五部分呢?因为前面的九百六十八个字已经讲完了整个文章的核心部分,而这部分的短短三十二个字,更像是作者完成文章主体后,一种历经惊涛骇浪之后的安详,一种经受万千压力的释放。所以,这几句作为独立的结束语部分而不纳入文章的主体部分。
这一部分结束语从“矩步引领”开始,到“焉哉乎也”结束,共计三十二个字。现在我们便从“矩步引领,俯仰廊庙”讲起。我们先说“矩步引领”。
“矩”,其初文为“巨”,象形字,最早出现于西周金文。西周金文早期其字形像一人分腿站立,一手握着工形器具,工形器具是矩,画直角用的曲尺。该字形既有朝左的,又有朝右的。后来字形逐渐演变,先是在像人的“大”形顶部添一饰横而成“夫”形,之后,“夫”形与像矩的“工”形分离,而人握工具的手指形却脱离臂端,留在了工具上。到了西周末期,“巨”和“矩”的字形开始分化。“巨”变成了截去“夫”形而只保留原字主要特征的简化形式,其字义也逐步变成了表示大、或极大的意思。而“矩”则变成了左边为“夫”右边为“巨”的字形,其字义不变。“夫”后讹变成“矢”变成了现代的“矩”的字形。小篆时期,为了说明“矩”的材质,又产生了一个加“木”旁表义的异体字“榘”与“矩”并用。
“矩”的本义是指画直角或方形的工具,即曲尺。《说文解字》:“巨(矩),规巨也。从工,象手持之。榘,巨或从木、矢。矢者,其中正也。??,古文巨。”《说文解字注》:“‘规巨也。’《周髀筭经》曰:圜出於方,方出於矩,矩出於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为句(gōu)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其外,半之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用矩之道,平矩以正绳,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测湥,卧矩以知远,环矩以为圆,合矩以为方。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方数为典,以方出圆。按规矩二字犹言法度,古不分别。规圜矩方者,圜出于方,圜方皆出于矩也。夫部曰:规,有法度也。不言圜曰规。《考工记》:斩毂之道必矩其阴阳。注:矩谓刻识之也。凡识其广长曰矩,故凡有所刻识皆谓之矩。”《前汉·律历志》:“矩者,所以矩方器械,令不失其形也。”《广韵》《集韵》《韵会》:“矩,正方之则也。”
后来,由画方工具引申为方形的意思。《周髀算经》: “员出于方,方出于矩。”这体现了 “矩” 与方形的关联。几何学中的 “矩形” 一词也是由此而来。因为矩尺能为工匠提供标准,确保制作的物品符合规范,所以 “矩” 又引申为法则、规则、法度的意思。《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物理学领域,“矩” 被用来表示力矩,即指使物体转动的力乘以到转轴的距离,这是对 “矩” 概念的进一步拓展和应用。
“步”,会意字,最早字形见于商代甲骨文。其甲骨文字形由一个正写的“止”和一个反写的“止(?? 读作tà)”构成,一像左足,一像右足,像左右二足前后相承的字形;也有一说其字或从“行”旁,示在道路上行走的意思;无论是哪种说法,其本义就是行走的意思。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这两只脚形状相反,就像一个人的左脚和右脚。小篆继承金文,也是一正一反的两个“止”字。《说文解字》:“步,行也。从止??相背。凡步之属皆从步。” 《说文解字注》:“‘行也。’注:行部曰:人之步趋也。步徐,趋疾。《释名》曰:徐行曰步。”由此可见,步从行走的意思,更有了慢慢行走的意思。古人对“走”区分得很细,快走和慢走在用词(字)上有区别。《淮南子·人间训》写道:“夫走者,人之所以为疾也;步者,人之所以为迟也。”
因为行走的时候两只脚就要有所踩踏,故此引申出表示用脚走、踩、踏的意思。孟浩然《白云先生王迥见访》:“手持白羽扇,脚步青芒履。”由于行走的时候要迈开脚步,后来引申出脚步、步伐的意思,同时指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张衡《东京赋》:“行不变玉,驾不乱步。”在古代,前脚跨出后与后脚中间形成的距离,称之为“跬”;两脚各跨出一次才称为“步”。《荀子·劝学》中说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里的“跬”和“步”同时出现,表示脚所跨出的最小的距离。
从行走的意思引申出跟随,追随的意思。成语“步人后尘”是说跟在别人后面走,比喻追随别人,走别人走过的老路。因为行走是一个过程,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所以 “步” 引申为阶段的意思。因为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情况,因此引申境地、地步的意思。古代有多种关于 “步” 作为长度单位的说法,如《司马法》中记载 “六尺为步”,《礼?王制》中提到 “古者以周尺八尺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
“引”,会意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甲骨文中的字形左为“弓”,是射箭的器具;右部像人形,也有说是一只右手的样子;由此可见,其含义为一人开弓放箭的意思。《说文解字》:“引,开弓也。从弓、丨。”《说文解字注》“‘开弓也’注:开下曰张也。是门可曰张。弓可曰开。相为转注也。施弦於弓曰张。钩弦使满,以竟矢之长亦曰张。是谓之引。凡延长之偁,开导之偁皆引申於此。《小雅·楚茨》,《大雅·召旻》《毛传》皆曰:‘引、长也。’”
后来由拉弓引申出牵引、拉的意思。《吕氏春秋·察今》:“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因为牵引有带领、引导向前的意思,所以 “引” 又引申出引导、带领的含义。《列女传·代赵夫人》:“袭灭代王,迎取其姊,姊引义理,称说节礼。”拉弓时会使弓弦变长,由此 引申出延长、延续的意思。《诗经·小雅》:“子子孙孙,勿替引之。”又从引导申出招来、导致的意思。毛泽东《沁园春·雪》词:“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借鉴、取用别人的言论、事例等也叫 “引”,后来也出现了引申的意思。在古代表示一种长度单位——十丈为一引。
“领”,形声字,据查最早的古文字出现在战国时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中,产生时代可能更早,因为《诗经》中又领字。其小篆的字形左部是声旁“令”,指示读音,笔者认为也有表意的作用,表达的是给头发出动作指令的意思;右部是形旁“页”,表意,表示和人的头像相关;综合下来,表达的意思命令头部动作的地方,也就是脖子;但其和专指脖子后部的“项”不所区别,领更多的表示和头颈之间的关联。《说文解字》:“领,项也。从页令声。”
由脖子的位置与衣服的衣领位置一致,引申出衣领的意思。《荀子·劝学》:“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由衣领在衣服中的重要性,引申为事物的主要部分,指大纲、要点的意思。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序志》:“上篇以上,纲领明矣。”抓住衣领就能提起整个衣服,进而引申为带领、率领、统领的意思。东汉·班固《汉书·魏相传》:“宣帝始亲万机,厉精为治,练群臣,核名实,而相总领众职,甚称上意。”由统领而产生被领导的人也要接受,因此引申出被领导的人领受、接受、领取的意思。杜甫《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领客珍重意,顾我非公卿。”从接收物品进一步引申出接收到信息,从而有了领会、了解的意思。陶潜《饮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