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像北方人爱吃肉,个子极壮,而南方人爱吃鱼,往往精明。当然,两者兼吃,那是最好。后来常提的,蜀黍不约,自是取于蜀地乃大产黍米的缘由。然而,现在的蜀国对于黍米,还远远极为陌生。
除了刘禅,刘禅恨不得先煮一锅吃了再说。
得了黍米,刘禅不得不给诸葛亮等人科普一下重要性,刘禅从陈祗手里抓起了一小把,拿在手里,细细一看,的确是卖相不错的黍米,可以当种子,于是说道:
“陈祗这回的确得了大功,这黍米非同小可,平常虽然偶尔能得到一些黍米,却数量极少,不成规模,尔等莫看黍米产量不多,去壳麻烦,食之不够充饥。实则黍米比粟米要好得多,易消化,好吸收,老少皆宜,依朕看,往后黍米可用于平时食用,战时则仍以粟米为准,这些黍米取一半用于萌芽、种植,待找个适合的地方大规模播种下去吧。”
剑阁关当然不适合种植黍米,这些黍米还是要运到别的地方去,比如蜀都或者汉中,用来种植黍米,一开始可能成效较低,产量不如粟米,但只要坚持年年都种,不断地育优产优,刘禅相信蜀国为天府之国,自然是产粮产物皆是不弱于他地。
“朕知道你们不信,也罢,让陈祗去捣弄些来,朕亲自教其烹煮,待吃过,尔等就会知道黍米的好处了。”
这年代,对于谷物的去壳,仍是用捣臼碎壳为主。刘禅这么说,并没毛病。
刘禅挥了挥手,将陈祗退了下去。刘禅明白黍米是百姓民生的大事,可眼下说这些不太适合。大战刚过,还是以军务为主,自是诸葛亮和姜维等人需要议事,禀报之际,也就不愿多谈。
果然,陈祗一走,诸葛亮自从来到剑阁关,了解所有的过程,也就将这段日子的时间线给整理了出来,很快就梳理了一份比较重要的节点,或者需要做出决定的要事,诸葛亮没有避重就轻,而是简明扼要地说道:
“陛下,剑阁关一战,董辅国战死,因战而殉的蜀兵多达三千之数,敢问陛下是否依军中规定而办?给予相关的优恤?”
那些俘虏的魏军和缴获的粮草辎重,都好办。愿意投降的就地收编,不愿意投降的发配到矿山或者边远地区充当劳力,而粮草等有陈祗,也不用诸葛亮怎么操心。虽说,之前刘禅已是定下了规程,但这一次死伤好像有点严重,诸葛亮也就不怕多举一问了。
“董辅国老当益壮,为国而死,朕亦很是心痛,理应择日送回蜀都,以国士之礼葬之。董辅国可尚有亲属?至于所有战死的蜀兵皆按章而行,厚葬优待,不可让将士寒了心。”
刘禅对于战死的蜀兵还是很大方的,况且这些蜀兵本来就是为了刘禅的蜀国而战,这一点容不得刘禅有任何轻视。
闻言,诸葛亮也放了心,不会食言的君主还是好君主,其实现在蜀国是难,但还没难到连些许战死的蜀兵都优恤不了。诸葛亮就怕刘禅不肯,觉得没必要,或者做了没多大意义。
刘禅有问,诸葛亮和姜维等人自是不敢不答,况且董厥有没有亲属,这明显问的就是男丁,如儿子之类的,表示刘禅要额外加封了,彰显天眷了。诸葛亮对董厥不熟,可姜维那是跟董厥在剑阁关这儿一起待了很多年的老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