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对于剑阁关的感情,不是刘禅和诸葛亮能够理解的,诸葛亮到来之前,姜维还很有雄心壮志,想与诸葛亮争个高低。直到见识了诸葛亮的手段,这才自认不如,不过这种属于良性的竞争,当姜维得知比不过诸葛亮,却不是颓废,而是欣慰。
姜维开始服老,自愿留守在剑阁关,而不是逞强跟着诸葛亮去汉中争功劳。姜维明白要是姜维想去汉中,无论是刘禅还是诸葛亮都会是欢迎的,只是这样一来,诸葛亮在排名布阵的时候,总要考虑姜维的位置和感受,难免多处受制。
兵马给姜维多了,姜维战力又远远不如赵云和张飞,兵马给少了,姜维的面子又保不住。幸好,姜维愿意守在剑阁关,而不是去趟汉中的浑水,这样大家都方便行事,互不受肘。
“既是如此,那姜辅蜀就留在剑阁吧。毕竟剑阁不可没有主将,有姜辅蜀在这儿,朕也放心,不怕被魏军反抄了后路。”
刘禅当然同意,替诸葛亮答应了姜维,姜维是军中强将,要是刚刚请愿说要留守,诸葛亮这个新任的军师就跳出来,大言不惭的批了,看起来是合理,但不近人情,吃相太难看了。
于是,三天之后,剑阁关上的蜀兵又一次出发了。本来沉静了数十年的剑阁关,自从有了魏军叩境,近日却是常常有兵马出动,入关出关,皆已是见怪不怪了。
但这一次不同,剑阁关的蜀兵都知道诸葛亮军一旦离去,除非败退,否则怕是短时间难以回来了。不回来也是好事,说明进攻顺利,然而剑阁关上的蜀兵却又要再次陷于寂寞之中了。尤其是姜维,往后余生,怕是一个人要独守在剑阁终老了,连个像董厥一样屡屡劝说姜维的人都没有。
以前董厥总是对姜维说道:
“伯约,不必在意,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我们要等待机会。陛下是英明之君,会看在眼里。”
“伯约,不要生气嘛,思远这样做,一定会有他的道理,我等守住剑阁方为要事。”
“伯约,官职与我等有什么用,再多的功名,要是蜀国无法壮大,又有什么用。还不如将机会留给蜀国的年轻贤才。”
“伯约,剑阁上就我们二个守将,你老这样闷着,烦不烦呀?来,试试我今天刚刚酿成的好酒。”
当刘禅和诸葛亮率军离开了剑阁关,就像当初静悄悄地到达了剑阁关,没有大张旗鼓,没有夹道欢迎。就似刘禅挥一挥手,不带走剑阁的一片云彩,但刘禅还是回头望了望剑阁,搜索到那个孤独地站在剑阁关城墙上的身影。
姜维,姜伯约,蜀国的中流砥柱也。
刘禅以前总觉得军中应该铁血,应该勇武,却没想到军中的儿女私情,兄弟情谊也是令人如此动容。姜维大概是放不下剑阁,放不下那个念念叨叨的董厥吧。